1、确认录取后,精神方面带来的压力因为ED申请被认为是美国大学申请中的“切求”方式,学生精神上承受的压力相对较大。如果学生在ED申请中获得入学通知,就必须接受,否则后果会比较严重,包括影响到申请后续进程等问题。
2、含义不同 ED是EarlyDecision提前决定录取。EA即EarlyAction早行动。普通申请即RD:RegularDecision,常规录取。时间不同 ED截止日期一般在10月底11月初,或11月中。通常在125左右出结果。
3、美国本科的申请方式有三种主要类型:早决定(ED)、早行动(EA)和常规决定(RD)。这些不同的申请策略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他们的大学申请过程,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会。
4、此外,ed/ea的适用对象都以申请美国排名前五十的大学学生为主。虽然二者之间有共性,但是EA,ED也要区别来看,首先对于ED来说,它只能申请一所学校,而EA可以申请多所。
ed是Early Decision意思为:提前决定录取,此类申请要求申请人只能申请一所学校,如果获得学校录取就一定要去;ea即 Early Action意为:早行动。
ED是Early Decision,就是说在同一个时间,只能申请一所ED的学校,如果学校录取了之后就只能去这一所学校;EA是Early Action,译为提前行动,可以同时申请几所学校,录取了之后可以选择一所入读。
Early Action,早行动。有两种,一种是要求只能申请一所,另一种是可以申请多所。和ED(提前决定)的区别是:录取了之后,你可以不去,即被录取后也可以不放弃申请常规录取的学校。
留学中ED意思是提前录取。是一个基于申请者和大学的双方“决定”。通俗来讲,如果你申请ED***地被录取,你必须放弃其他学校的申请,只能进入这所大学入学就读。
ED是早期录取,意思是申请人提前申请几所学校,这几所学校优先处理申请人的申请,好提前下来。EA是申请人只提前申请一所学校,如果这所学校录取了申请人,申请人不能推脱,必须去这所学校。
简单来说,前两者是提前录取,后两种是比较常见的录取方式。
1、EA/ED就是提前招生,一般在11月1日截止,12月中旬前后发放录取结果。由于美国的认证院校有4000多所,选择余地很大,所以学校为了抢生源,出台了提前招生的EA/ED政策,将优秀的学生提前录取。
2、总之,EA和ED是美国大学申请过程中的两种提前录取方式,它们分别代表了非绑定性和绑定性的录取方式。申请者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目标,选择适合自己的申请方式。
3、EA、ED、RA等这些常见缩写都是美国大学本科申请的政策缩写。这些政策主要涉及的是申请时间、公布录取时间和选择申请的大学数量这几项信息。EA即EarlyAction,ED即EarlyDecision,是早申请、早录取的意思。
4、美国本科的申请方式有三种主要类型:早决定(ED)、早行动(EA)和常规决定(RD)。这些不同的申请策略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他们的大学申请过程,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会。
5、美国大学本科留学的申请总体来说有4种录取方式,即ED(Early Decision具有约束力的提前录取)、EA(不具约束力的提前录取(Early Action)RO(Rolling滚动式录取)和RD(Regular Decision常规录取)。
如果ED申请失败,就只有普通申请了,但普通申请的录取率相对较低。 确认录取后,精神方面带来的压力因为ED申请被认为是美国大学申请中的“切求”方式,学生精神上承受的压力相对较大。
申请ED的同学,只能选择一所大学以ED的方式申请,在申请时必须签署Early Decision Agreement(需学生本人,学生家长,school counselor三方签字),一旦签署,意味着你做出这样的承诺:该大学是我的第一选择,如果该学校录取了我,我一定会报道入学。
ED,即Early Decision,是一种绑定性的提前录取方式。申请者在申请ED时,必须承诺如果被录取,就会接受这个录取结果并撤回其他学校的申请。ED的申请截止日期通常在11月中旬,录取结果会在12月下旬公布。
ED是EarlyDecision,就是说在同一个时间,只能申请一所ED的学校,如果学校录取了之后就只能去这一所学校;EA是EarlyAction,译为提前行动,可以同时申请几所学校,录取了之后可以选择一所入读。
万一EA申请被拒绝,能够申请ED2和RD。
美本留学申请中的EA/ED/RA/RD/的意思如下:【点击获取属于我的留学方案】ED提前决定,具有约束力的提前录取ED最大的特点就是只能申请一所学校,具有唯一性和绑定性。一旦ED申请被录取,必须就读这所大学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weihaihh.com/post/5078.html